Robert Hinden:新SP对IPv6的需求更迫切

IETF第79届会议上,IPv6成为热门词汇,受到全球网络科学家的关注,IPv6已然成为目前解决互联网地址资源瓶颈的最佳选择。其技术创始人Robert M.Hinden在此前北京召开的CNGI-ETF论坛上,揭示了IPv6产生的过程。他说:“我们无法想像IPv6的成功,正如我们当年不能想像TCP/IP的成功一样。”

  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地址枯竭的苗头隐现,IP地址分为A、B、C类,包含不同地址如网络地址、私有地址等,而每个B类网络拥有6万多个地址,C类网络只有几百个地址的局面,也会造成一些问题,这引起了IETF的极大关注。一开始,IETF成立了一个ROAD工作组,即路由小组研究相关问题。很快,国际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就将此归入标准化流程,从而为IPv6今天的架构奠定了基础。

  “当时有不少讨论IP的下一代工程的方案。我们要保证TCP/IP架构是有生命力,而不是走到一个死胡同,如果没有一个演进的路线,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Robert Hinden说。

  在此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的方案。CATNIP是代表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的一个公共架构缩写,出现在RFC1707当中。其思路是,设计构建一个互连网络路由,把不同的公司联系起来。实践证明,其运营效果非常好,然而这一架构没有全球地址可以支持,因此,结论是这个提案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想法,但是对于构建全球网络并不可行。

  Robert M.Hinden介绍,当时争论最激烈的还是IP地址的规模,最后折衷取了现在的值——128位。

  经过工作组的努力,1995年,IPv6第一个官方版本正式发布。1998年12月,IPv6在被IETF通过公布互联网标准规范(RFC 2460)的方式定义出台。这是个用于分组交换互联网络的网络层协议。驱使IETF重新设计互联网协议的主要原因是,IPv4地址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即将被耗尽。

  互联网发展之初,胡萝卜加大棒的迹象是比较明显的。1969 年,美国ARPAnet建立之初,研究人员并不愿意在网上多人共享计算机,ARPAnet 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新的计算 机一律连网,并承诺用网络研究经费来支持。1983年,DARPA网再次采用“胡萝卜加大棒”,即以对计算机界重要投资的政策强制转换到IPv4。

  如今,美国如法炮制当年的做法,对IPv6的迁移进行强制性政策,设定了时间表。美国白宫在2010年9月发布声明,要求2012财年年底之前,所有的美国政府机构将把服务器和类似于电子邮件和网站的服务升级到IPv6。

  用户需求是互联网发展的惟一驱动力。用户愿不愿意迁移?用户其实不关心在哪里,用户关心的是内容。因此,业界仍然认为光有大棒并不足以推动IPv6的进程。

  对此,Robert Hinden认为,IPv6是一个本土化的问题,对新的SP来说,IPv6是比较紧迫的,也是一个本地的问题。“促进IPv6部署重要因素就是内容公司,他们需要真正了解他们的最终客户到底在哪儿。”

  的确,内容运营商们对IP地址的需求与日俱增。2010年3月,谷歌、Netflix、雅虎和微软等多家内容提供商正在进行初步谈判,商讨共享IPv6用户名单。通过这个共享名单,内容提供商将以IPv6为基础向这些IP地址提供内容,而非以IPv4为基础提供内容。同时,没有进入该共享名单的互联网用户则以IPv4形式接受内容服务。

  “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走到今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新的,没有先例可循,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迁移到IPv6,这个过程是复杂和困难的。” Robert Hinden说,“中国在IPv6当中一定会发挥重大的作用,我对这一点是坚信不疑的。”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0年12月刊)

原创文章,作者:中国IPv6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pv6s.com/news/20101207199.html

(0)
中国IPv6网的头像中国IPv6网
上一篇 2010年12月6日
下一篇 2010年12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